中国小康网讯 就业既是经济问题,更是民生问题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就业是劳动者获得收入、提高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。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,首先是构建高质量就业示范区。
走好山区县域高质量就业之路,开化始终走在全省前列,其创新实践的“智享用工(灵活就业)”数字场景,成功上榜浙江省数字社会系统2022年度“最佳应用”系列,并纳入全省“一地创新、全省共享”“一本账”S0名单。
零工群体是浙江省山区26县灵活就业的主力军,在开化全县21.62万劳动力中,有零工需求的就有5.6万人。灵活就业人群普遍存在年龄偏大、技能不足、学历不高、劳动保障困难等问题;灵活用工也存在招工难、成本高等现实困境,每年仅开化茶企、家庭农场、来料加工等行业的季节性、临时性缺工就达1.2万余人。
一边是大量劳动力资源闲置,另一边是不少企业主常常为招不到临时聘用人员而苦恼。为破解这一难题,2021年,开化县率先全省尝试开发“灵活就业”数字化应用平台,该平台在“浙里办”上线千多家当地用工主体在平台发布2万余条招工信息。
要实现平台“一键匹配”,首先要为零工群体建立“一人一档”。开化以乡镇为推广主阵地,将平台使用专题辅导培训向村两委和专职网格员全覆盖,打通宣传推广“最后一公里”。镇村干部围绕742个基层网格单元,走村入户推荐该平台,引导灵活就业人员进行求职意愿登记,全面收集就业意愿、技能情况和求职培训意愿等详细信息,建立一人一档,让很多原本就业意愿不强的农村劳动力主动加入灵活就业队伍中。其次,用工岗位实现“一网统揽”。由开化县人社局牵头,联合农业农村、妇联、市场监管等部门将平台重点推介给临时性、季节性用工需求较大的行业,录入企业简介、招聘岗位、技能工种、薪资水平和学历专业需求等信息。全县15个乡镇(办事处)和266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都在平台注册为用工主体,明确所有项目工程和外包服务的招用工都通过平台发布。
在“一人一档”和“用工数据库”的基础上,平台可以根据薪酬、工作地点、工作时间等标签,将个人的求职意愿与岗位信息通过算法进行匹配排序,还附上服务评价等功能,让灵活就业群体享受“网购”般的求职体验。
池淮镇灵活就业人员傅金仙就是在该平台上找到了服装加工的工作,“我通过‘灵活就业’应用平台,在家门口找到了一份工作。根据自己时间灵活上下班,每月工资4000多元。”傅金仙说,“工厂离家就10多分钟路程,既可接送孩子上学,又有不错的收入,很方便。”
同时,为了匹配岗位技能需要,平台还统筹整合培训课程,以群众大数据培训意愿为导向,开通平台约课渠道,实现技能培训百姓“点单”,解决了传统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、课程安排易冲突等问题。挖掘零散、专业、空闲零工资源,聚焦企业紧缺工种开展“订单式”培训,推动零工向全职工、技术工转变。每年预计可增加技能培训5000人次。
供需问题解决以后,规范用工、劳动维权等问题又浮出水面。2022年以来,开化县持续升级“灵活就业”数字化应用平台,迭代打造“智享用工”数字场景,“人群画像”更精细,“岗位匹配”更精准,“服务保障”更全面。
在多跨协同上,融合了公共就业服务系统、智慧技能、一体化平台、安薪在线个人社内部系统,对接了“浙农服”“民呼我为”“乐活下淤”“信用评价”“意外参保”等5个外部系统,打通了公安、民政、发改、市场监管、残联等9个部门个人基础信息、企业基础信息、残疾人信息、低保救助信息等15个数据接口、217个数据项。
在业务贯通上,按照应贯尽贯要求,实现市、县、乡镇、村、网格五级贯通,明确由人力社保局牵头,发改、财政、农业农村等25家单位和各乡镇协同推进。
在全链条闭环上,强化“一体融合”,打造求职招工、薪酬发放、技能培训、维权保障等8大功能,形成全链条闭环。在“浙政钉”“微信端”分别设置村社代办和小程序功能,发挥乡镇村(社)网格员作用,为存在“数字鸿沟”群体提供岗位推荐、培训报名等代办服务。
在功能提升上,分门别类梳理了个人服务、企业服务、村社服务、政府治理4大功能。个人服务功能主要为灵活就业群体提供身份确认、岗位匹配、技能培训预约、补贴申领和维权等全链条服务。身份确认将零工群体的求职需求、专业技能等个人信息建立“一人一档”并“精准画像”,分为多岗流动型、培训提升型、可发展职工型等,作为帮扶依据。岗位匹配根据“薪酬”“地点”“工时”等标签,将个人求职意愿与岗位信息通过算法精准匹配,用工完毕可开展星级互评。技能培训预约融合了8大信息系统、11类数据资源和12家部门、5家培训机构的45个培训项目,实现技能培训群众点单,推出了开化大厨等群众呼声高、就业前景好的培训项目。补贴申领根据灵活就业群体的“一人一档”精准推送补贴信息,打通浙里办补贴申领功能,个人和企业通过平台即可申请职业培训等各类补贴;企业服务功能是用工主体发布岗位后,在招聘管理功能中对应聘人员进行查看、拒绝或录用,双方达成一致后通过“人脸识别”技术网签电子协议。协议根据用工实际分为劳动关系、劳务关系和雇佣关系3种类型,通过明确工作内容、时间、地点、薪酬、社会保险和职业伤害等8大关键要素,将以往灵活就业的“口头协议”变为“书面协议”,提供电子合同签署、保存、查阅或调用的线上闭环服务,维护双方合法权益;村社服务功能是村(社)网格员实地走访年龄偏大、无智能手机、文化程度不高等存在“数字鸿沟”的灵活就业人群,通过应用代办功能为这类人群提供求职意愿登记、培训意愿登记和培训报名等操作,还可提供岗位推荐、政策解读等贴心服务;政府治理功能是用工结束后,双方对薪酬进行互认,应用根据合同中的支付进度、金额和方式等与支付记录智慧比对,对存在欠薪隐患的用工主体实施“黄、橙、红”“三色”预警,分别采取“持续关注、定期监察、介入处置”三项措施,做到欠薪隐患早介入、早研判、早处置,最大限度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,维护零工群体基本利益。
平台还构建了评价模型,就业主体评价指标体系是将个人信用信息与“智享用工”系统内的数据共同组合形成的就业主体综合信用评价体系,评价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和39个二级指标组成;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法人信用和企业信用两大板块,由8个一级指标和50个二级指标组成,通过量化分析,推进企业群信用分层。评分采用百分制,按照分级高低划分为5个等级,对应A-5A级,并建立“实时+定期+年度”信息交换机制,确保评价模型运用数据的时效性、完整性。截至2023年3月,已完成企业907家、个体1067家的信用评价,共享数据5083条,为部门开拓“信用+”监管、“信用+”服务模式提供了基础。
此外,平台还专设了经纪人求职路径,为企业提供“团购式”招工服务,方便群众“组团”求职。
数字平台的广泛应用,为政府提高智治能力,实现“一屏掌控”,并精准出台相关保障政策提供了数据支撑。
“智享用工”数字场景能自动归集岗位需求、用工需求、求职人员结构等数据,政府可通过驾驶舱数据归集和展示功能,分析求职人数、岗位数量、就业情况分布、协议签订数等指标,对零工市场实行“一屏掌控”监管,进而准确研判就业形势,为制定调整各项政策提供精准服务。如2022年,开化通过数字平台收集到开化水库3506名移民群众就业和培训意愿,经分析意向从事来料加工的占1/4,对此政府针对性在安置地周边选定来料加工点5处,引进经纪人入驻,实现政府有效、有为智治。
同时,数字平台的持续迭代,客观上促进了矛盾的快速显性化,倒逼政府不断完善灵活就业服务保障政策体系。开化制定实施《开化县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实施意见》,明确灵活就业人员参保、签订用工(民事)协议、享受社保补贴等相关事项,并依托“智享用工”应用进行落实管理,为灵活就业提供完备的制度保障,有效减少了因灵活就业用工不规范而导致的劳资关系认定难等问题。比如与保险公司合作,创新推出“定岗不定人”商业保险险种,企业以推出的零工岗位打包参保,不以个人为参保单位,每个岗位缴纳85元保费可享受一年期商业保险,大龄用工、季节性用工等入职即参保、出险即赔偿,工伤方面保险最高保额达43万元。同时,将新业态从业人员(外卖员、快递员等)、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再就业群体纳入单险种参加工伤保险范围,零工群体可自愿参保社会保险。既降低企业用工风险,又有效保障灵活就业群体的工伤保障权益。目前平台已促成中国人保与多家规模茶企签订保险协议,为超龄再就业群体缴纳工伤保险。
开化通过数字化改革推动灵活就业服务智能管理的作用,一方面体现在实现服务协同的高效化,打通上下级以及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制度障碍、信息阻隔,通过业务重塑、流程再造和机制优化,实现横向、纵向一体化无缝衔接;另一方面体现在实现决策智能化,数字化改革引入最新的信息技术,构建数据延伸挖掘、分析预测、风险预警、追踪评估等功能模块,为灵活就业服务提供全过程、闭环化的决策管理支撑。
“数字化不是目的而是工具手段,开化以数字化改革驱动制度重塑,是为了促进灵活就业服务整体智治,更好落实‘人人有事做,家家有收入’,以‘小场景’改革带动‘大就业’。”开化县人力社保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余健表示。(郑良)
灵活就业模式因灵活性强、包容性强、自由度高等特点,社会认可度和参与度不断提高,成为拓宽就业新渠道、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力量。
灵活就业数字场景集就业创业、技能培训、服务监管于一体,打通求职招聘、智慧技能、社保卡等平台的“多跨场景”,提供全链条服务。根据劳动者的求职意愿和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,运用算法,精准匹配;把人脸识别技术运用于网签,破解劳动关系认定难;将电子合同与电子数据实时对比,预警用工隐患,根治欠薪问题……应数字化而生,因数字化而活。当数字技术成为灵活就业的“引导员”和“中间人”,劳动者更有干劲、更有保障,灵活就业也能释放更大活力和潜力。
让数字技术为灵活就业赋能,是人社部门加强信息化建设、提升服务效能的生动实践。数字经济蓬勃发展,新业态、新模式层出不穷,带来新机遇,也提出新挑战。只有积极推动人社数字化转型,拓展数字技术在人社领域的应用场景,才能提升服务效率和精准度,满足群众不断升级、日趋多样的需求。
从关系民生的关键小事入手,从事关发展的迫切需求突破,数字化改革催生民生难题的新解法,找到公共服务和管理问题的“最优解”。